7月11日傍晚,位于杭州市西湖區象山區塊的浙江音樂學院內琴聲悠揚、群賢畢至。1949年杭州解放后以部分工程兵為班底籌組的我省第一家省屬企業——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這里迎來了他的70周歲生日。什么撐起了這家老國企長青不衰?本端記者從這場“生日會”上找到了答案。
在浙建集團70周年創新發展大會上,企業展示了悠久而輝煌的創業歷程——
1949年7月11日,在歷經戰亂、百廢待興的杭州城內,幾十名來自華東野戰軍21軍部分工程兵和浙東、浙南游擊隊部分人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征召下匯聚在一起,組成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她就是我們現在浙建集團的前身——浙江建筑公司,開始了浙建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南征北戰、戰天戰地的艱辛卻又充滿自豪的奮斗歷程。70年來,浙建集團歷經省城市建設局、省建筑工業廳、省建工局、省建筑工程總公司等15次變革,見證了浙江建筑業的誕生和成長,走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進程,在國有企業的改制發展中涅槃成長,于2016年3月28日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為“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從解放初期參與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北京飯店、北京工人體育館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后來的毛主席紀念堂,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杭鋼、衢化等工業企業的建設,六七十年代的31個對外經援項目,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城鎮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五水共治”、美麗鄉村等項目建設;無論是抗臺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援疆援藏等省委省政府交辦的急難險重任務,還是G20峰會工程、烏鎮國際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浙江音樂學院、杭州火車東站等國家和我省重點重大工程建設……70年來,浙江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都有著浙建集團的付出。
如今,這家老國企位居ENR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第87位(位列全國省級建筑總公司第1位),中國企業500強第265位、中國承包商80強第9位,浙江省百強企業第29位,新簽合同額和產值雙雙破千億,凈資產收益率連續多年在省屬企業名列前茅。
成立工程研究總院,這是浙建集團70周年創新發展大會上的最重頭的一項舉措。
“為有效集聚創新要素,打造集科技攻關、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工程示范和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創新研發與成果產業化平臺,以創新研發帶動集團轉型升級與經營拓展,形成具有引領支撐作用的創新實體與科研平臺,集團決定在70周年之際成立工程研究總院?!闭憬瘓F相關負責人說,企業將按兩級研發機構進行建設,一級研發機構包括管理機構、研發機構、產業化機構;二級研發機構包括集團下屬子公司技術中心,共形成11個研究所和1個檢測實驗中心。
形成一支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團隊,在各領域擁有話語權,這是浙建集團成立工程研究總院的目標。在缺少政府增量資本投入,沒有相對壟斷性資源,也沒有專屬經營權的情況下,浙建憑啥能在充分競爭的建筑業市場脫穎而出?這背后正是不斷改革創新煉成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場70周年“生日會”上,一群90后年輕人占盡了風頭。原來,現場發布了一本《BIM鋼筋混凝土結構深化設計培訓教程》,是全國首部集鋼筋三維仿真構造與BIM深化設計相結合的技能提升培訓教程,由以汪能亮為代表的90后年輕工匠執筆編寫完成。
這部教程是全國范圍內首部集鋼筋三維仿真構造解讀和BIM深化設計技能提升培訓于一體的專業化高技能培訓教程,將BIM技術與傳統的鋼筋翻樣下料技術相結合,以達到提高鋼筋工程施工質量、提高鋼筋深化下料效率、節約鋼筋原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的目的。與傳統手工鋼筋翻樣下料相比,運用BIM進行鋼筋深化配料,工作效率可以提高3—4倍,同時工作質量更高、用料更省,這項技術已在浙江省建工集團聞堰街道湘湖三期安置房、麗水城西公租房等項目成功實施,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教程內容得到了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浙江省技術創新協會、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單位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創新,年輕人是源點。這本培訓教程的背后,可以看出企業對創新的扶持力度。
浙建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了引領和推動我省建筑業從傳統建造向智慧建造轉型,培育符合未來需求的專業型、高技能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浙建集團以工匠工作室為依托,鼓勵一線優秀工匠結合實際研發和編寫獨具特色、實用性強的技能培訓教程,推動技能型人才培養更加專業化、體系化,為“十百千萬”浙建工匠培訓工程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文轉載自浙江新聞客戶端)